-
SPENDING A PENNY: AN EXPLORATION OF ENGLAND’S PUBLIC TOILETS
In 1851 the Great Exhibition took place in Hyde Park, London. The refreshment rooms featured public conveniences for which a small charge was made. By the time the exhibition closed over 800,000 visitors had paid more than £2,000 for use of the facilities. And so was born the concept of ‘spending a penny to use the loo. . The toilets (aka ‘Retiring Rooms’) were located at the three ‘Refreshment Rooms’. The Refreshment Rooms were basically snack bars where it was intended (according to the Commission’s tender for the food and drinks contract) you might buy the following: Area No.1 (in the centre of the building): For Ices, Pastry, Sandwiches, Patties,…
-
猶太人
中世紀素描 中世紀最大的污點是對異端者及猶太人迫害。 教會一直將猶太人放在基督教文化以外,明顯地,猶太人不屬基督教文化體系,他不認耶穌為基督、救世主,最多是名先知。其實耶穌也是從猶太教衍生而來的,本身是猶太人。在俗世領域,猶太人也無法融入中世紀的封建關係,無法加入社會上的任何工團、社區組織,因這些都為深入基督教文化及地區迷信習俗所支配。 教會上層及皇家對猶太教是暖味的,神學上的交談是出現過的,Abèlard提過他與猶太學者的交談,聖路易也在Cluny修院主持過神職人員與猶太學者的對話。教宗額我略九世(1227-1239)曾下令禁止虐待猶太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但是,地區反應是陽奉陰違。
-
女性頭 Tête de figure fémine
日日講羅浮 女性頭 Tête de figure fémine Art Cyclaclique ancien II 古希臘基克拉澤斯文化第二期 公元前2700-前2300年間 大理石 0.27米 x 0.14米 一望過去,這個雕塑好像是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上世紀的名雕塑家Brancusi的作品很近似這個原來已有四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希臘「偶像」。屬於古希臘基克拉澤斯島嶼的青銅時代的早期文化,這偶像屬中期。一般歷史學家將基克拉澤斯文化分三期,年代約公元前3500至前1900年。
-
自由領導人民(紀念1830年7 月28日的起義)
日日講羅浮 自由領導人民(紀念1830年7 月28日的起義) 畫家: 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 La Liberte Guidant le peuple (28 juillet 1830) 此油畫在許多畫冊都容易看到, 原作放在羅浮宮Denon浪漫主義畫廊中。 畫家用寫實的背景,遠景可看到巴黎聖母院的鐘樓。“自由”以露胸的女人代表,拿著象徵共和的法國三色旗;在她旁邊拿槍,正在吶喊揮動雙的孩子穿的是學校服,是名學生;在左邊拿刀的是工人,畫家自己也上鏡,拿著長槍戴高帽的那位就是Delacroix。其實當時他不在埸,這不是錄,而是帶有宣傳性的繪畫。
-
帶圓框眼鏡的自畫像
日日講羅浮 帶圓框眼鏡的自畫像 autoportrait aux besicles 畫家:夏爾丹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 (1699-1779)畫成於1775年粉彩畫 0.46米 x 0.38米 法國18世紀最偉大的靜物畫家。這幅是他暮年的肖像畫;他在晚年曾作不少粉彩肖像畫,粉彩的優點在於色彩值不變,效果可立刻顯現。 夏爾丹早年情況不詳,基本上是自學成材,1728年成為法國皇家畫院院士,他的畫風花格是真誠、真實、詳和、色調明快;題材取自他熟悉的中產家庭家居景物為主。情調似井美爾(Vermeer)的作品。 晚年身體欠佳,許多人都以為他老早放棄工作,但在1771年沙龍中數張粉彩肖像驚動巴黎畫壇,這幅自畫像肯定是最後的作品之一,一般估計是1775年,七十六歲時所作。 畫家的心意可從畫中細節看到。消瘦的面容,沒有一點微笑地緊合著咀唇,頭與頭都包著,怕冷;現出來的是人老多病的暮年神態。 身體雖弱,但雙目仍在圖框眼鏡後透出神彩。自穿畫家工作服,夏爾丹要告訴我們,他仍在創作,精神仍是興旺的。我們可想像出畫家在畫架前,正在側望他正在注視描繪的對像。他的許多作品都帶有抽像特質,留有空間,讓人回味。他對20世紀許多藝術家有深刻影響。 本文章由博主個人原創, 擁有該文章之版權
-
沉睡的赫耳瑪洛狄忒
日日講羅浮 沉睡的赫耳瑪洛狄忒 Hermaphrodite endormi 大理石 1.69米 x 0.89米 公元二世紀羅馬複製 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原作 存放羅浮宮敘利館地面層,Caryatides廳內 這是羅浮宮比較「吸引觀眾」的展品之一。原作已失去,這是羅馬帝國時期複製原來在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雕像。主題並不嚴肅,但卻令人產生莫其名的詩意。
-
銀行
中世紀素描 銀行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的重大角色,使人們無法避開它而生活。銀行的建築超過歌德式教堂規模。談中世紀銀行有點像無中生有;其實,銀行就是在中世紀下半期發展起來,亦是歌德式大量建造的十三、十四世紀。 中世紀的銀行當然沒有今天銀行組織的複雜,但它帶進中世紀社會經濟範圍內諸如利息、借貸的觀念,終於導致新的社會群族出現--商人及銀行家合而為一的階層、他們的興起與壯大亦是教會意識形態逐漸失去影響力的同步過程。
-
垂死的奴隸
日日講羅浮 垂死的奴隸 L’ Esclave mourant 大理石 2.09米 x 0.71米 x 0.50米 雕塑家:米開朗基羅 (1475 – 1564)Michelangelo,法文 Michel – Ange 雕塑家、畫家、建築師、詩人集中一身的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斯。人們熟悉的「大衛」像至今仍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理想中人的完美最高典範。「大衛」像在佛羅倫斯,原是受佛羅倫斯大教堂委託製作的。 羅浮宮擁有他的兩尊雕塑,放在同一地方。最令人注意的是這尊未完成的「垂死的奴隸」。1793年羅浮宮開幕時已有這尊雕塑。文獻記載,法皇法蘭西一世(1515年登位)見過這件傑作。原先為教皇Jules II 墓穴數十件裝飾之一,但後來教皇改變主意,取消做墓計劃。當時,米開朗基羅想移民法國,步達芬奇後塵,先送禮品到法國,但終於他沒有到法國住下去。他的後半生基本上獻給西斯汀教堂那張偉大傑作「最後審判」濕壁畫。
-
拿破崙加冕典禮
日日講羅浮 拿破崙加冕典禮 Le Sacre de Napeleon 布油畫 6.29米 x 9.79米 畫家:大衛(1748-1825) Jacques Louis David 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拿破倫加冕,主禮者應是教皇庇護七世,但畫中呈現的教皇像是個多餘人物。大衛用三年功夫畫成這幅巨作,面積六十多平方米,在羅浮宮內是第二張巨作;論面積最大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耶穌將水變酒的那張。我們可以在凡爾賽宮見到同樣的一幅,但那幅是在拿破崙失敗後,畫家自我流放到布魯塞爾時完成的。該畫是1825年完成,拿破崙死後四年。畫中歷史的背景是這樣的;拿破崙自1799年以來已是法蘭西的至高領袖,他逐步奪權,終於在1804年稱帝,要承繼傳統,請教皇來替他加冕,儀式長達十小時,拿破崙最終是自我加冕。革命期間,教會被禁止活動,許多教士修女被迫還俗,教會財產被沒收歸國家所有。拿破崙重新肯定教會,容許法蘭西人民信奉天主教,但在革命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教會不能再有異議。與教會修好的過程極為困難,在拿破崙心中,他的權力並非來自上天,而是來自人民;這可解釋拿破崙自我加冕的原因。
-
拿破崙在埃盧戰場上
日日講羅浮 拿破崙在埃盧戰場上 畫家:格羅 Baron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布油畫 格羅帥承大衛,1790年以官方戰地記者身份隨拿破崙赴戰場。這幅是關於法帝國與布魯士及俄國聯軍一場苦戰的場境。這場戰爭,法方七萬五千人,三百台炮,對方多法方五千人及多一百多台炮。兩方死傷慘重;法方死三千,布俄一方死七千,傷二萬餘人。戰事發生在1807年2月8日,這幅畫是嘗試記載2月9日法方戰勝的場景。拿破崙在戰爭後一天到現場視察,前呼後擁的是軍醫及還生存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