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紀素描
西方史家一般將中世紀羅馬帝國崩潰後稱為 “中世紀”。但明顯這叫法是不清楚的, 可是經歷多個世紀的使用, 我們只能跟著用這稱謂。“中世紀”一詞是最先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鑄製出來的。他們認為羅馬帝國崩潰(500年)之後的一千年, 即到1500年前後, 是一個 “中期”, 是歌德蠻人野蠻行為的一段日子。此中期介於輝煌的古典時期(主要是希腊古文明, 後由羅馬承傳的), 及他們所處的光明時期的 “中間黑的、暗的一段”。 當今學者一般都用這稱謂, 「中世紀」好像是意義清晰的一種無需再作詮的概念。但我們應有保留, 要看到這名詞的基礎是對那段(500至1500年)時期的一種錯誤概括。其實, 千年的變化, 導致今天制度和觀念, 許多方面, 我們所處的當下世界是承繼著中世紀的世界, 特別是在西方。 若果將中世紀視為空白一片是不對的, 但若將它視為一段完整緊密結合時期也是錯誤的。為了問題處理方便, 一般劃為「早期」及「後期」。「早期中世紀」指500至1050左右, 即古文明逐漸解體的一段日子, 及後與東方高文明接觸而引致「後期中世紀」的文明建樹。自羅馬帝國崩潰後三個世紀多, 古典文化逐漸被遺忘。這段時期, 東方羅馬帝國成為拜占廷。回教文化將一大片昔日的羅馬帝國土地改變觀念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日爾曼人及北歐人停居在他們侵入的地區, 封建社會終於呈現清晰的面目。
-
聖女碼大利肋
日日講羅浮 聖女碼大利肋 Sainte Marie Madeleine 作家:艾哈德 Gregor Erhart (1470-1540) 德國人,生平不詳 木雕塑(椴木) 高1.77米 深0.43米 闊0.44米 艾哈德首次出現在文獻中是在1494年,這尊聖女瑪大利肋像很可能是在1502年完成。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七章三十七節寫道:「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到說耶穌在法利賽人家中坐席,就帶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起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親他的腳,然後抹上香液。」 路加沒有點名,但自古以來,傳說中的罪人就是這名瑪大利肋的女子。自一世紀以來的傳說,她就是被耶穌驅去七魔的那位、站在十字架旁、去抹耶穌遺體、和是耶穌復活後第一次出現在凡人面前的第一位女性。總之,關係密切。 傳說中,在耶穌去後,她隱居,不食不喝,衣服也不穿,只靠她的長髮掩蓋,而每日有六位天神送她到天上去聽眾多天神的合唱。 自八世紀以來,聖女瑪大利肋備受歡迎,她代表著人改邪歸正成聖的可能,她原初是個妓女,是罪人。另一方面,她代表著隱修默觀生活的方向。本篤會很喜歡尊奉這位聖女。但這尊木雕是為另一修會而造的,應該是道明我修會教堂的裝飾,原初是有彩色的,還有已經失去的六個天神在旁邊扶擁著她。 在中世紀期間,聖女瑪大利肋很有名聲,連英國名學府牛津、劍橋都有以她命名的學院。 每走過這尊雕塑前總被她的姿態與面容吸引,她好像正在欣賞天國的天神音樂,姿態的平和細緻,長長而捲曲的頭使它接近文藝復興新意念,中世紀過份強調罪及否定人的七情六慾在這作品中顯出另一路向。可以看到,那是中世紀藝術符號結束的年代。 本文章由博主個人原創, 擁有該文章之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