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中世紀素描,  白水專欄

朝聖

中世紀素描

近日不少退了休的舊同學,結隊參加不同教堂舉辦的「朝聖」團,我雖在旅遊界工作了很長時期,但對各類的「朝聖」團都是敬而遠之,不願擔當這些團隊的導遊,因我有許多看法很難讓傳統教徒們接納。

其實,朝聖是中世紀時有組織的旅遊,在文化交流上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法文朝聖一詞從朝聖者一詞衍生出來,Pelerin到Pelerinage(朝聖)中間的過渡就是旅遊系統化的過程。該詞最早見於1131年。很有可能是回教徒的狂熱朝聖的西方反動。

朝聖是中世紀社會的異相,基本上我們理解的中世紀是半封閉、扎根於土地的農業經濟,人的出生到死去,總離不開他所屬的本堂(教會的最細行政單位)二十公里的範圍。而朝聖運動是向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主要目的是羅馬、法西比利牛斯山區的Saint- Jacques-de-Compostelle,當然是最重要的聖地耶路撒冷。

朝聖者的心理狀態一般是深刻的信仰,將熟悉的現象附加在超然的範籌上去,同時希望立刻見效的神蹟。朝聖者尋找治療精神及肉體的缺陷。

在中世紀,朝聖者有幾類人,自發旅遊的當然佔主流。但有不少是受告誡神師命令去朝聖贖罪,有些甚至是受教會法庭或是民事法庭命令促成的遠程朝聖贖罪。教宗Boniface VIII(卡尼法斯八世)曾在1300年發動號召所有信徒投入千禧年,到羅馬朝聖,前往者可得特別恩寵。之後1350、1400、1450羅馬將這方式變為制度。朝聖隊中甚麼人都有,有教會中僧侶尼姑、商人、街頭賣藝者、強盜小偷、妓女……基本上是流動的城市生活,大大促進途中經過地區的經濟發展。

法國也擁有地區性的朝聖點,最有名莫過於Chartres。十世紀、十一世紀羅馬是朝聖的最旺地點,其後到十四世紀後又再成為熱點。

Saint-Jacques-de-Compostelle 是九世紀創造出來的,經濟因素的考慮肯定很重要。813年前並無這朝聖點。相傳十二門徒之一的Saint Jacques Herode斬頭,那是在公元44年,但傳說他的身體被投入海之後浮了回來,並一直被供奉。不要忘記,早一百年,回教力量大勝,西方基督教文化不惜製造宣傳品,發動朝聖運動。

相應朝聖者不斷增多,許多醫療修會團體出現。在巴黎,651年已出現Hotel Dieu(上帝的旅舍),該醫院今天仍在巴黎聖母院旁邊,仍是世界級醫院。

現代的朝聖點都是在十九、二十世紀創造出來的,如法國的露德、葡萄牙的花地瑪及一些現代聖女住過的修院;但今天的朝者比中世紀的朝聖者舒服得多,可選四星旅館、坐飛機、豪華旅遊巴去跟神父望彌撒,那總可賺回一陣心靈的滿足。

我不反對別人去做,但我一直反對自己去做。經常想起一名法國文學家的話:「我不特別去找神蹟,因生命本身已是神蹟;我不會去朝聖,因我的一生就是在朝聖的氣氛中。」

本文章由博主個人原創, 擁有該文章之版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