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日日講羅浮,  白水專欄

垂死的奴隸

日日講羅浮

垂死的奴隸 L’ Esclave mourant

大理石 2.09米 x 0.71米 x 0.50米

雕塑家:米開朗基羅 (1475 – 1564)Michelangelo,法文 Michel – Ange

雕塑家、畫家、建築師、詩人集中一身的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斯。人們熟悉的「大衛」像至今仍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理想中人的完美最高典範。「大衛」像在佛羅倫斯,原是受佛羅倫斯大教堂委託製作的。

羅浮宮擁有他的兩尊雕塑,放在同一地方。最令人注意的是這尊未完成的「垂死的奴隸」。1793年羅浮宮開幕時已有這尊雕塑。文獻記載,法皇法蘭西一世(1515年登位)見過這件傑作。原先為教皇Jules II 墓穴數十件裝飾之一,但後來教皇改變主意,取消做墓計劃。當時,米開朗基羅想移民法國,步達芬奇後塵,先送禮品到法國,但終於他沒有到法國住下去。他的後半生基本上獻給西斯汀教堂那張偉大傑作「最後審判」濕壁畫。

藝術史家對這雕塑作者的心態只停留在猜測階段,其實,有那件藝術品不是這樣情況的嗎?為什麼用「奴隸」的符號?是否藝術家暗示藝術在教會財大氣粗的壓抑下是否變成奴隸呢?若果以米開朗基羅所喜用的哲學指導思想,柏拉圖的哲學,也許可猜想藝術家的意念,也許他要刻出靈魂從肉體牢固中解放出來;一種面對死亡的寧靜、平安;甚至是幸福,屬精神界的喜悅。

雕塑沒有做完,中途而廢。米開朗基羅有不少作品是這樣的。他老是追「絕對」的藝術上的真,每當他發覺無法達到心目中的目標時,他寧可放棄。

欣賞大理石細緻的雕工及故意留下帶有刀、銼、尖的痕跡,粗與幼的對立統一,藝術家是否有意留下要訴說的話,他要我們看到他是如何努力將純、正、真的精神從物質解放出來。

本文章由博主個人原創, 擁有該文章之版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